『 台北中正。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找尋寶藏的藝術聚落

寶藏巖,是蝦先生很久沒來走走的地方。

就這麼的剛剛好,因為要至公館上課的關係,想說頂著高溫的中午休息時間,還是走來這邊拍拍照。

捷運公館站1號出口,順著羅斯福路直走至90巷右轉汀洲路,再找到230巷是座停車場,會有個指示牌寫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順著路步行10分鐘內就到囉。

寶藏巖寺,供奉著觀音,是市定古蹟,從網路上蝦先生看到了這座寺廟的由來:

17世紀末,清朝正式統治台灣,大陸漳泉移民開始移民台灣。移民地點雖以台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台北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台灣前民。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的寶藏巖正是當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一說為女)所建。寶藏巖的巖又稱巖仔,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志》:「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而寶藏巖正是主祀觀音的山邊佛寺,因此台灣人亦稱該巖為「觀音亭」,除此,也有「石壁潭寺」、「寶藏寺」、「觀音媽廟」等名稱。19世紀後,觀音亭成為古亭公館一帶泉州安溪人的民間信仰中心,該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台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其中該「古亭」地名,一說即為與觀音亭有關。

寶藏巖寺旁邊就是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囉。

蝦先生大概簡述一下寶藏巖歷史,寶藏巖在日治時期是軍營軍社,後來應該也成了眷村,在台北越來越都市化的情況下,這裡老舊房屋面臨了拆除的命運,經過住在這裡的居民與在地人、藝術工作者、學生們的抗爭,市府開始正式這處文化地景的保存,最後成了現在看到的,一處生活、文藝的共生聚落。

一進藝術村後就看到很顯眼的銅像,蝦先生就跟這個銅像一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拍下走過的痕跡。

一個全村預覽表與信箱就能看到這裡有很多藝術工作室與住在這裡的居民。

這裡真的很有早期眷村的感覺,老老舊舊的,但是這樣的懷舊感更是讓現今的我們愛上這裡。

寶藏巖其實很像一座山城,也很想來到了另一個世界,有種自己變成RPG遊戲的主角,慢慢去探索,慢慢去獲得寶藏。

走在蜿蜒與錯綜複雜的階梯中,突然間會發現新奇的東西,就像這處郵政代辦所,好有古早的感覺。

要是沒注意看,還不知道這是柑仔店。

這裡還是有居民住的喔,所以來這參觀也不要打擾到他們。

在沒有房子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對面熱鬧的公館,繁榮的都市化是不是與這裡格格不入!?

實在沒有時間,只有看到這張藝術壁圖,印象中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藝術牆壁。

麵引子,看到爐灶讓蝦先生想到了山東饅頭。

這裡也有特色餐廳喔!

天氣是熱了些,不然蝦先生坐下椅子後可能就會冒出文思泉湧了哈哈。

有些藝術工作室是可以進去參觀喔!

僅有的休息時間讓蝦先生在這走的很快,悶熱的天氣全身已是滿滿的汗水。

但再次來到這裡,值得!!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